曾经在埃及,因为地方苏丹试图增加5%的税收,还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纳税人叛乱。
这也不怪美国人民,美国政府和主流媒体一直没有停止制造中国威胁论。欧美制裁下俄罗斯致力于给贸易去美元化,中俄可以此为契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携手推进人民币在欧亚路桥的国际化,以摆脱美元掣肘。

只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用来讨好美国人民的工具,而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旦夕祸福,这一点我在人民币再不贬值更待何时一文中作了细致的阐述。人民币绝对是中国从美国遏制战略中突围致胜的奇兵。种种迹象表明,围绕安倍经济学的日元套利交易泡沫正在破灭,日元汇率((本文中专指美元兑换日元)已逼近两位数。去年年末,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证券和西太平洋银行就开始做多日元,三菱日联看好日元今年将从近年的低点升值15%,升到90。只要把日元逼回两位数时代,安倍离第二次下台的日子就不远了,而这将是中日关系正常化和东亚局势稳定的最大机会。
孤独的崛起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需要考验一个国家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这要看中国能否顶住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原文发表于【联合早报】http://t.cn/Rv4NaZM 自从人民币年后启动贬值之旅以来,我便在几乎所有西方主流财经媒体看到渲染中国操纵汇率的文章,有的隐晦,有的露骨。中国已占美国2012年进口的18. 5%,日本进口的21. 3%。
然而这场增长狂欢不可能长此以往,更不能以这些状况来评价当前经济形势,这样只能得出悲观失望结论。就在这样一段辉煌岁月中,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南方企业家作为一个积极的群体大显身手。这里比较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收入大幅放慢,全国财政收入1998至2008年,年均增速高达20.0%。对于中国和全球经济三新格局,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常态化趋势,应予高度关注。
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区域发展战略、发展举措等,或均需较大调整。这里主要有成本、需求和市场转移三大因素在起着作用,当前已出现三方面状况。

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固然不是好事,但内生动力开始起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与各方面的联动及促进作用增强,国民经济分配出现优化趋势,城市化坚实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增强,这对发达经济体以及全球经济都是有利的,促进发达经济体和全球经济结构优化,反过来又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由于前些年已有较好基础,往后的2014 - 2020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要年均增长6. 7%,农村人均纯收入只要年均增长5.8%,就能实现10年翻番目标。企业生产经营可以不理会国内诚信低下、司法不公、流通障碍、金融不力等不利因素而一路高奏凯歌。2012和2013年或将成为终结中国商品出口狂飙突进式增长的分水岭。
如果把二战结束后的头10年作为恢复期,则全球经济自1955至2007年,形成了长达52年的持续繁荣。这是什么概念呢?是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的3.2倍,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的4.3倍。原本政府比较忽视、且影响也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现在开始对GDP增长发生较大甚至决定性影响,而直至十一五规划,全国连续多届五年规划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都比GDP增速低两三个百分点。全球近三年商品出口增长快于中国的有10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用与国外企业一样、甚至以比国外同类企业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支付只有国外企业零头的工资、社保、地价、污染费用等成本,形成狂飙突进式的创业潮和出口潮而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等独立观察机构表示,该比例在10%至20%之间。

中国应该警惕如下事实:中国金融体系也依赖模糊的隐性担保,不论是银行和还是影子银行都是如此。但在90年代经济减速之际,坏账大幅飙升。
其次,通缩是致命的,尤其是对银行而言。 如果说哪个国家的官僚、银行家和经济学家现在可能需要从日本的错误中汲取教训,那就是中国。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者还认为日本金融机构通过所谓"经连体系"(Keiretsu System,由联系紧密的企业集团组成),受到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的隐性支持。因此一些中国高官私下里询问他们能从日本的错误中汲取些什么教训,这是明智的。当时,我感到非常惊讶(主要是因为,我从未向中国内地出售该书的版权)。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本书颇有象征意义。
中国已经在1999年这么做过一次,当时银行业受到了很小的冲击。毕竟,日本历史的另一个教训是,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庞大的金融火力,当泡沫破裂时它就可以重组银行并缓解经济冲击。
当价格下跌时,债务负担上升。如果当前的泡沫破灭,中国很可能再次这么做。
同样明智的是,尽管中日外交关系冷淡,但两国央行一直在谨慎地争论去监管化和坏账的问题。" 但不幸的是,中国的信贷泡沫吹得越大,善后的难度就越大,尤其是考虑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放缓。
通常而言,坏账也会上升。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它让日本的银行和官员们感到措手不及。曾经困扰日本金融体系的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一种权力不稳。这将不是中国第一次以日本为鉴。
但存款保险制度迄今仍未出台,而北京方面在过去十年已经这么说过好多次了。现在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如今中国真正的决策者是谁,并考虑他们是否拥有权力实施不受欢迎的举措。
一位日本政策制定者表示:"与(2007年的)美国人相比,如今的中国人似乎更愿意倾听(来自日本的教训)。因此当一些小机构倒闭时,投资者不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相信,进而对整个体系失去信心。
第五,存款保险制度至关重要。尽管随着经济逐渐成熟,中国有必要进行这种转变,但它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重要的是,与当时的日本一样,中国眼下也在努力把以银行为中心、政府控制的金融体系,转型为更多以自由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中国应该警惕陷入通缩的可能性:尽管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目前仍在上涨,但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26个月下降。第六,决策也非常重要。译者/邹策 进入专题: 日本教训 。
这种隐瞒延迟了危机的到来,但它让最终来临的冲击变得严重得多。比如说,几家信托机构倒闭就可能引起蔓延性的恐慌。
当时日本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强大到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督的地步,但政府官员们也不再能快速做出决定。实际上,它们报告的坏账数字似乎乐观到荒谬的程度--官方数据显示,它们的坏账只占资产的1%左右。
那么中国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汲取何种教训呢?这里至少有6个教训。正如日本央行(BoJ)的官员们最近指出的那样,日本官员们在上世纪90年代明白,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就很难遏制恐慌蔓延。 |